好看的皮囊千篇一律,有趣的灵魂万里挑一。
近日又翻起王小波的《沉默的大多数》这本书,之前读过的,现睹之,有颇多理解不深之处。王小波,学贯中西,看问题很有独到之处。现如今信息越来越呈现碎片化,殊不知它在慢慢剥夺许多人思考的“能力”,在这个思想与感受范空心话的时代,读他的文字,如秋风飒飒般沁入心脾。经历的那个年代还能如此保持一颗“童心”,满满的黑色幽默,而且字里行间还穿插着一股阴阳怪气,也许正是这些吸引着我们。
或许身处信息大爆炸时代的我们根本无法感同身受作者在插队时被思想剥削的痛苦。那个年代,甚至连看“著迅鲁”的书也不成,小红书当然例外。讲到思维的乐趣,作者还不无顽皮的设想,将把思维寂寞看成不幸人生的罗素押去插队。作者在文中告诫年轻人,不要在“思想的真空”里煎熬一生。
“胡思乱想并不有趣,有趣的是有道理而且新奇。”你看作者又“胡思乱想了”。朱熹说,往井底下一看,就能看到一团森森的白气,作者却反驳到,你不光能看到白气,还能看到一个头,那就是你本人。也许我们前辈在钻研阴阳五行、孔孟程朱的时候,遥远的西方在自然科学领域已经人才辈出,如此这般这般,我只想说:You are right。
王小波在书中还“剥离了智慧和国学的关系”,他说现在很多人沾沾自喜于我们灿烂的五千年文明,“我们拥有世界上最博大精深的文化遗产,可以坐待世界上一切寻求智慧者的皈依”。“我们足够聪明,无事可干啊,只能静待外国物质文明破产来投靠我们的东方智慧。”我感觉我快要笑抽了。紧接着王知青在文中还对中国文人学者讥讽一番,说《大山临盆》中有一段描写,大山临盆,天为之崩,地为之裂,日月星辰,为之无光。房倒屋塌,烟尘滚滚,天下生灵,死伤无数……最后生下了一只耗子。中国的文人学者弄点学问,可真是壮烈。
书中提及王知青他劝服他外甥好好学习的事,“痛苦是艺术的来源”,但不必是你的痛苦(哈哈)……柴可夫斯基自己可不是小伊万,马瑞凯瑞也没再南方的种植园里收过棉花,唱黄土高坡的都打扮的珠光宝气,演秋菊的卸了妆一点都不悲惨。这些都说明了一个真理,别人的痛苦才是你的艺术源泉;而你去受苦,只会成为别人的艺术源泉。
沉默是一种生活方式。也许在今天看来,你可以理解为言多必失,亦或你没有发声的渠道、平台,或者不能、不愿发声,还是压抑的被沉默。真不知在经历了那样宗教仪式般的思想统治后,王知青为何会如此优秀,王独秀。在当今一个连思想都要被碎片化裹挟的时代,希望年轻人能从王知青的富有张力的文字间,汲取更多的智慧的力量。